王祎:虚怀求教 砥砺前行

2018-09-11 作者: 来源:

今天是我国第三十四个教师节,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内容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身为高校青年教师的我学习了讲话精神,感觉备受鼓舞,也深感前路光明,同时肩上责任重大。结合实际工作,总结心得如下:

一、牢记责任 不辱使命

正如习总书记在会上强调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更应以习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指导,以祖国教育事业发展为己任,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践行讲话精神,牢记使命责任,作出应有的贡献,不愧对教师的身份,不辜负莘莘学子和全社会的期待。

二、教书育人 纲正导向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贯穿于日常的一点一滴。大学正是涉世未深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构和塑造的关键时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对是非的判断、对人生的取舍、对未来的规划。因此,在教师这一岗位上,更要注意日三省吾身,耐住寂寞,守住清贫,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爱岗敬业,不加抱怨,不索贿、不收礼、不利用方便谋私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持身正直,立德立言立行,为学生树立做人、行事、治学的榜样。同时,要结合专业课程,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政治导向和价值观引导,塑造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思政教育贯穿专业课程始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持续耕耘 探索改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学与科研皆是需要持续投入、不懈耕耘,才能取得一点点进步的工作。作为一名以侨为特色的高校教师,一方面要力求将个人知识结构、国家大政方针和福建本地实践三者结合,依托华侨大学的科研优势,在以知识结构优化、研究功底锤炼为目标的科研探索中,也努力寻找可言与教学的结合点,反哺教学,努力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良性互动。同时,不断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优化设计课程内容和形式,基于统一教材但不拘泥于课本,尽量做到理论讲述深入浅出,并结合实践,运用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等方法,同时注意结合“95后”“00后”学生日常关注兴趣点和表达方式,拉近师生之前的距离,用学生更愿意接受的话语方式传授抽象的理论知识。此外,充分利用媒介技术发展催生的新媒体平台,将有限的课程时间延展到线上展开发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堂教授知识内容,并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用书本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立体的知识架构,全方位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要结合新闻与传播专业属性,把自身打造成传播正确导向的“自媒体”,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同时不断提升境外生对祖国的认同与情感。

四、循循善诱 有教无类

师者父母心。作为高校教师,要像家长一样对学生负责,像朋友一样与学生交心。极尽所能关爱学生,课上、课下,工作、休息时间,尽可能为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遭遇的问题,注意引导学生情绪,帮助学生制定学习和未来人生规划,用自己的经验和积淀为学生提供参考,提供尽可能全面的生涯规划指导,以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引领。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无论学习还是生活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作为高校教师,需要时刻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多元特质,挖掘学生的独特潜能。每一分付出,都像一粒种子,会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成为成就他们美好未来的开端。

所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书育人是一项光荣而责任重大的事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有望日益精进。在本次大会精神的鼓舞下,在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指导下,我深感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还需要不断学习、探索,以期持续的进步与成长。传道、授业、解惑,道阻且长,唯有虚怀求教、砥砺前行,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严格自我约束,不愧党和国家的重视,不负社会的关注尊重,不负学子和家长的期待。

作者: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