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顺:彰显教育新格局

2020-10-19 作者: 来源: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9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问题的重要讲话中透露出三个关键信息。

一、全局高度彰显新时代教育大厦的“四梁八柱”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始终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教育的新格局,加强顶层设计,强调全局高度和战略思维,搭建了新时代教育大厦的“四梁八柱”。

其一,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这是“四梁八柱”的“定海神针”,教育事业首先要为党育人。其二,坚持人民立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其三,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战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构建具有高站位、大境界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其四,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梁八柱”内蕴的价值脉络明晰而深刻:教育公平与教育关怀相互契合、相互支撑。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作出了明确的制度安排。化育人也,必先暖,暖则民心归矣。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教育事业要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教育公平与教育关怀如影随形,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互契合,共同构成新时代教育大厦的伦理根基。

二、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强化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地位,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

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的时代背景有三个方面:其一,我国教育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正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四梁八柱”是构建教育发展新格局的基石,我们具备显著的制度优势及坚实的改革基础。其二,党的新时代教育理论创新实现了新的与时俱进,标志着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其三,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促使新时代的教育要牢牢坚持人民立场。教育新格局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立德树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切实增强人民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

教育面貌的格局性变化包含三层内涵:其一,教育事业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当前我国的教育事业在各个层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都反映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所带来的一系列系统性的深层结构优化。其二,新时代教育大厦的顶层设计及主体架构要有大格局和大境界。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教育体制改革的站位要高、境界要远、格局要大、思路要明。其三,提高质量,优化结构,补齐短板,让教育的发展成果切实惠及到每一个人。要有价值关怀、服务人民的理念,使新时代的教育格局具备价值浸润及境界提升的光风霁月之气象,构建新时代教育面貌的大格局、新格局、强格局。

三、全面推进教育发展形成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事业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事关民族复兴大业和教育强国崛起。时代新人必须能够准确认识中国在世界新格局中的新方位,担起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任。时代新人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拼搏奋斗才是人生幸福的源泉。时代新人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过硬的责任担当,深厚的爱国情怀,崇高的品德修养。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教育新格局的最终落脚点,是新时代教育价值的最终旨归。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的所有奋斗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新时代的教育格局反映出深层的价值主体性和民族凝聚力,也彰显了新时代有担当大国的教育自信。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改革创新是“四梁八柱”教育主体架构的内在引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关键问题。要深化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更多一流人才。

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加强科技创新工作,依托推进产学研一体化,通过深化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改革,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等措施,从人才培养、社会发展、经济驱动、文化建设等各个层面,点燃教育改革的内在引擎,形成更多的增长点,触发新时机,建构新格局,拓展新优势。

人力资源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托。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要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有效提升劳动者技能和收入水平,通过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释放内需潜力。

作者: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李西顺


来源:光明网